LOVE AIJING:艾敬的爱: 策展人:陈履生 上海中华艺术宫 中国,上海

25 May - 29 June 2014

闭幕研讨会

 

6月29日下午3点“LOVE AIJING:艾敬的爱”闭幕式以研讨会形式召开,以“LOVE AIJING:艾敬的爱”巡展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项目为依据,讨论美术馆展览与公众形成的互动与交流经验。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中华艺术宫党委书记兼副馆长李胜、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先生、意大利昂布罗休图书馆-东方学院副馆长兼东方学院院长傅马利博士、《亚洲艺术新闻》杂志社主编Robert C. Morgan出席与艺术家艾敬共同探讨和分享艾敬个展中举办的多次公共项目产生美术馆与观众的互动以及对社会影响力的汇报。著名主持人刘芳菲担任嘉宾主持。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陈履生:

艾敬在上海的综合艺术巡展,让我们看到了艾敬以她的智慧,以她的独特的题材,给我们展现了艾敬艺术所独特的一个方面,这就是她把握了世界潮流发展中的艺术和观众,艺术和公众的问题。在这样一个问题之中,艾敬用多样化的手段使这个展览呈现出了和绝大多数,或者说99%以上的展览所不同的一种流动的状态。在这个流动的状态中,最终以艾敬遇到遇到隈研吾而告结束。我想这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和她的开幕一样,有始有终,一直不断的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当然艾敬的多样性正是和她表现的主题“爱”的广泛性一样。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中,诠释了艾敬的这样一个主题。我曾经写文章谈过艾敬主题中的一个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她把一个普世价值观展现给观众,因为在这样一个普世价值中爱的主题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民族,即使在战争的状态下也会表现出爱的一种特别的关怀。所以艾敬绘画,她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给我们呈现出来一个多元的社会、多元的文化。

因此在本次艾敬综合艺术巡展过程当中,艾敬通过四个专场的活动,把她的作品紧紧的和观众联系在一起。当然客观来说,我们今天如何认识观众,也是我们艺术家所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过去我们的艺术家忽视了对于观众的培养,忽视了对于观众的严谨。今天我们的艺术家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一方面要创造自己的艺术,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观众。没有观众的支撑,我想艺术再高雅,艺术再深奥,艺术再怎么怎么,我想它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艾敬在艺术方式和她十几年前或是二十几年前的音乐一样,她一直把握着一种与大众的关系问题。在这样一个文化关系中,艾敬本次展览中,我想她既呈现了在国家博物馆所展出的一些核心的问题,同时她面对上海观众,她又有了很大的调整。尤其我非常赞赏这次用流动的方式,展现一个名称的画展,这是过去很多艺术家,包括策展人所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流动性中,我们看到了艾敬运用她的多种艺术理念,多种艺术方式。特别是像与隈研吾先生合作,利用一些跨界的方式,使他的艺术产生了一种新的空间。这种艺术空间是想象的,又是物质的,既有精神的联系,又有文化的关联。在这种精神的联系和文化的关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样的艾敬的艺术特质。这个艺术特质也是我反复强调的,艾敬作为一位青年艺术家,她的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以及她的追求,不仅仅是在她的音乐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她把自己归零以后,重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艾敬。当然,虽然她主观的想把自己归零,实际上这种归零是不可能的。因为艺术家的归零很难以割舍她之前所承担的一种艺术工作中的联系。比如说艾敬早期的音乐和当下的艾敬的创作。我也客观地说,艾敬展览开幕式的那种表达方式,是我所看到的一个真性情的艾敬,或者真实的艾敬。真实的艾敬并不是我们在展览中所能够发现的,所能够认识到的艾敬。只有把她的综合性呈现出来,我们才能了解到艾敬的艺术本质、艺术的真谛。也是她的艺术本色。

所以艾敬的艺术本色,除了她在爱的主题中发挥之外,这就是我们今天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内,所看到的艾敬不同的艺术方式。这样一个不同的艺术方式中,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当她遇到隈研吾,因为在当下中国,什么什么遇到什么什么,成为我们文化界的一个特别的词汇。当艾敬遇到隈研吾,也让我们思考了艾敬的艺术­­––过去所忽视的一种建筑的形态。这个建筑的形态实际上是一个空间,建筑的空间与绘画空间,与她装饰的空间,等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当这个空间格局发生变化之后,平面中的艾敬以LOVE为主题的绘画,会产生新的变化,这个新的变化虽然在隈研吾的作品中,艾敬所遇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符号的,堆砌在地面的陈列。但是在整个中间关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艾敬的艺术方式。所以本次展览到今天即将要画上句话的时候,当我们回首过去,从国家博物馆到中华艺术宫,艾敬的艺术,我感觉在这个很短的时间之内,通过展示有了很大的升华。当然在这个升华中要感谢上海的观众,也感谢艾敬能够把握住观众的需求,以及把握住文化潮流中,我们的社会公众对于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追求。

 

艺术家艾敬:

我来到这里,我能够占据一个位置,我身后是五千年的文化,我身后是林风眠、吴冠中这样的大家大师,我用什么样的一个新的课题来到美术馆。每一个展览我都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在艺术领域的一种挑战。就是在之前,我在国博的展览中表达了更观念性,更综合的一个艺术语言呈现。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发,来到上海中华艺术宫,整个的展览是有一个有公式的,叫做“艾的公式”——“I LOVE AIJING=LOVE AIJING=AIJING=AI+AI=JING”,它是从一个我的旅途过来的。那么我想说一下我最后的这个“JING:敬”的展览,就是我跟隈研吾先生的合展,走到第四个活动的时候我是用“敬”这个字,这个观念来做我跟隈研吾先生的合作。那么来到上海中华艺术宫,我带来了从观念语言转换到绘画语言的这样一些新的作品,——《I LOVE COLOR》系列作品以及《Mr.R》系列作品。同时我又带来了我的装置作品:《艳粉街的故事》。这里边也是表达了一种过去的情感的记忆和整个的社会关系,我希望大家能够从我的作品看到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亚洲艺术新闻》杂志社主编Robert C.Morgan:

我身边的艾敬,大家都知道她作曲作词,并且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歌手,现在又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艺术家。我想刚刚我用了很多很多的词汇来形容描绘艾敬,不过实际上在美国也有一个跟她非常相仿的人,他的英文名字叫做Bob。很久以来大家都觉得Bob是一位乡村歌手,他的歌曲的曲风主要是民歌以及摇滚乐,但实际上他更是一位画家。我说这个例子就是说一位艺术家他可以在某一个行业做得非常的好,在另外一个行业又是做得非常的好,但前提是你必须是一个人间的超人,就像我身边的艾敬。

 

著名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先生:

艾敬的作品不单单有很温暖,很温柔的感觉,而且当中也感觉到了那种禅的境界。禅这个文化是从中国古代传到日本,现在日本的各行各业都是很广泛的在运用禅的理念。从艾敬小姐的作品“生命之树”——用一次性筷子制作的一件装置作品中体现来看,那是种比较日常的,很少有人去关注的材料,但是她能关注到这个。这次我用到的是以废旧报纸作为原料制作的类似鸡蛋托的一个形状,很不起眼的一个材料,但是把它做成一个体现禅意的,又很自然形态的作品。艾敬小姐一直说我是她在空间方面的一个老师,但其实我也是从中国的禅意当中学习到空间的做法。

中华艺术宫党委书记兼副馆长李胜:

我感受到了这个爱,感受到了艾敬在一路的过程当中,为了艺术她的追求,为了艺术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为了艺术不懈的挖掘和推广,为了艺术不断的奉献她的爱。

 

意大利昂布罗休图书馆-东方学院副馆长兼东方学院院长傅马利博士:

我看了艾敬的展览,看见很多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大部分是妈妈带着小孩子,三、五岁左右。一个小孩子可能五岁,很有意思,他拿了堆放在地上的L、O、V、E 字母,他自己拼成Love,孩子玩的很高兴。所以我觉得艾敬的艺术可能就是好在有这样的东西,孩子能懂,能明白这样的展览。爱是特别特别重要的,对人类和对自然,我们想保护自然,想促进人类的和谐,所以这是一个例子,昨天下午特别高兴看到这些小孩子参观展览。因为可能我喜欢看到新的火,新的黑,像复活一样。

 

著名主持人刘芳菲:

 说到艾敬,我相信全中国的人都不陌生,她是我们记忆当中那个特别优秀的流行女歌手。艾敬做艺术我已经领略了她的风采,就在去年的时候她在中国的心脏——北京,在北京的心脏——天安门广场旁边的国家博物馆,做了艾敬以爱为主题的展览。我还记得在那次的展览过程当中,很多现场朋友是怀着一颗好奇心进入到展览,一边看着一边觉得非常的惊讶,当他们走出展览的时候是怀着一颗敬意,就是这样一个外表看来有些纤弱的弱女子却完成了她生命当中的华丽转身,从一个歌手转身成一个当代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看这个世界的艺术家,而当我们每个人在看艾敬的作品的时候,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象,我想艾敬的作品是东方的,是源于她的家乡在中国,也是西方的,就是是源于她游走世界,在美国居住留下的痕迹,她的作品是抽象的,一个个色块可以引发我们对艺术各种各样的思考,也是具体的,我们可以看得见一个老妈妈坐在那里织着自己的毛衣,她的作品是过去的,带着70、80年代的怀旧,他的作品是现代的是未来的,让我们想象未来的美,未来的追求是什么。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艾敬的作品就好像是一粒石子,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泛起了不同的涟漪,那么我就在想这样一个女艺术家她转型她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是什么,我想就是她展览的主题那样,是爱,是对家人,对朋友的爱,是对生命生活对未来生活思考的爱,艾敬艺术创作灵感当中的一部分,我们是她艺术之旅的见证人,让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