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敬和她的朋友们

人民美术出版社
艾敬, 2014

作者:艾敬

出版日期:2014年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简介:艾敬的十八位艺术家、音乐人、文化界朋友,包括张晓刚、蔡志松、三宝、曹景行等畅谈他们眼中的艾敬。

 


 

 

  • 艺术家单元



 

张晓刚,199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他深受凡·高和米勒的影响和启发。1995年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张晓刚展出了他的《血缘:大家庭》系列,让他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从1989 年至今,张晓刚共举办了14次个展,参加了近150余次群展,其中包括2009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美术馆举办的“张晓刚:灵魂上的影子”,2007年在芬兰坦佩雷的萨拉·希尔顿美术馆举办的“张晓刚”以及2004年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的“时代的脐带——张晓刚绘画”等。张晓刚的作品如今已被全世界广泛收藏。


... ...

艾敬小小的个子,体内却蕴含着一颗强大的心,强大到无人能撼动。从单纯、乐观、少不更事的年轻女孩,到事业心强、颇有主见、懂得思考的成熟女人。

我见证了这段时期她的成长与艺术的蜕变历程,但始终如一的是她内心的执著与坚持。希望艾敬带着她这份执著,将艺术进行到底。

... ...



 

俸正杰,著名当代艺术家。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读书时正值中国消费文化的萌芽期,他的一些作品开始解剖消费文化。至今,俸正杰创造了一个消费文化的经典。这个经典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过节的大红大绿、喜庆的色彩,在栗宪庭看来是“把这种文化逐渐融入到当代的感觉当中, 创造出这样一种粉红粉绿的大美人头”。从 1996年至今,俸正杰举办了27次个展,参加了70余次群展。俸正杰的作品被全世界广泛收藏。


... ...

第一次见艾敬画画是在张晓刚老师的花家地工作室,那次艾敬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她在画一幅骷髅的全身像,这类题材对于专业艺术家来讲并不陌生,但是出自一个那么漂亮、年轻、时尚的女孩之手,令我颇为震惊,很自然地就和艾敬多聊了几句。她本就是很有才华、极富创意的音乐人,所以艾敬进入当代艺术的方式也很独特,她是从创作开始直接进入, 而不同于一般艺术家,通常要经历多年的基本功训练才会进入创作状态。所以,我认为张老师对艾敬的指导主要是对艺术上的理解和领悟,而并非具体的绘画技法。我也曾经问她为什么要画骷髅,冷冰冰的,没有生命,而艾敬认为这是“爱”,如果心中没有爱,它就是一副骷髅。我想这幅作品已经明显暗示了她在后来的艺术创作中较为关心的层面,比如生命、死亡、爱等 宏大主题。

... ...

 


 

蔡志松,1972年出生于沈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职业艺术家, 工作、生活于北京。中国当代雕塑家的中坚力量。曾在世界各地举办过11次个展,参加众多联展。1997年,获岗松家族基金奖。2001 年,获法国巴黎秋季沙龙最高奖——“泰勒大奖”,成为该活动103年历史中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同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奖。 2011年, 应邀参加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曾被世界许多知名博物馆、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


... ...

艾敬是个为艺术而生的人,她的领悟力很强。无论是从事音乐创作,还是搞当代艺术,都体现着这种能力。聪明人总是能很快地掌握新的技能,艾敬就是这样,她在不同领域中吸收与掌握技艺比一般人快,这点我并不吃惊, 但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对音乐的体会与感悟迅速地用另一种艺术语言表达传递出来,作品还很成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



 

张肇达,画家、当代艺术家、服装设计大师。作为20世纪80年代走向世界的中国时装设计的拓荒者,他在市场与优雅之间创造完美平衡。伴随着记忆中梦的影子和激情,他走上了一条实现梦想的时尚品牌王国的缔造之路。现为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服装设计师专业排名(FD指数)排名第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1 世纪东方之星——中国服装设计师优秀代表”等多项荣誉。


... ...

在视觉艺术中,色彩是体现艺术家品位的重要因素。艾敬对色彩有着特殊的追求,从她的穿衣风格,到她的画面表现,都带有一丝冷艳,犹如她整体的个人气质。她用色十分干净,例如作品《2008年5月12日》,单一的灰色底子上画有醒目的白色时间,庄重感油然而生;她用色十分纯粹,宝石蓝、 明艳粉、柠檬黄,都是饱和度极高的色彩,例如作品《Love》系列,画面干净、纯粹,略带淡淡冷漠,她用一颗高贵的心去表达她心中的那份爱。

... ... 



 

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被称为民营美术馆第一人。1989 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新疆文化厅副厅长等职。自1996年起,共策划、编辑出版艺术图书及刊物千余册,其中《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获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参与负责2007年意大利米兰设计展、“在中国设计”展、 “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主题展、方力钧个展等重要展览。


... ...

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艾敬都始终对正在发生的社会保持关注。因此, 她是一个具有严肃观念的艺术家。在艺术的世界里,她总能在自我体验和现实生活之间找到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并能以艺术的形式加以表现,进入信念的表达。

... ...

 


 

Sylvain Levy,一位对中国当代艺术情有独钟的法国藏家,与太太 Dominique Levy 在2005年成立了DSL Colleciton私人收藏机构。藏品全部来自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10位先锋艺术家,涵盖了油画、雕塑、装置、影像等。DSL收藏的宗旨是释放想象力,用创新思维吸引观众与我们共享这些艺术品。

 

... ...

我们夫妇长期收藏艺术品,一直着迷于艺术中的“跨界”。自现代主义诞生以来,从歌剧到电影、表演到绘画,艺术和音乐在多种领域里相互激发灵感。约翰·凯奇对罗伯特 · 劳森伯格作品的影响就是“跨界”的一个绝佳例子。艾敬的艺术也充分地体现了这种跨界能力,她可以毫不费力地在视觉艺术和音乐领域之间自由转换。师从张晓刚的艾敬不仅极具创意,而且还是一位技法高度娴熟的艺术家。正如罗伯特·休斯曾经说过:“ We love the spectacleof skill。”她的艺术技巧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完善、逾趋成熟,游走于古典与现代之间。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大型装置,艾敬的作品似乎超越了时间,集理性与感性于一身。

... ...

 


 

Eric C. Shiner,美国宾州匹兹堡市安迪·沃霍尔博物馆的馆长。他热爱亚洲当代艺术,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是2013年秋在北京举行的安迪·沃霍尔回顾展“15分钟的永远”的负责人。

 

... ...

当我们走过她的作品——一幅幅充满爱字的画布、飞翔的猪或起伏的浪花——一种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艺术家柔和的色调和活泼的主题元素令人欣慰。在展览的另一部分,有一个巨大的冲撞浪花的雕塑,有一棵生命之树, 还有其他反映艺术家热爱自然主题的作品。在另外一间展室,有许多巨大的黑白两色的围棋子,让人感觉好像置身于棋局中。还有一些老门,犹如通向心灵的门扇。在另一处是许多挂在墙上的磁带,那是她的一个关于纽约的声音装置作品,因为她在纽约住过很多年,喜欢那个城市。所有这些作品似乎都跟我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触动我们的同情心,使我们在离开展览的时候 欣慰地意识到尽管爱的形式不同,它总是属于我们,也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 ...

 


 

Richard Vines,国际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美国艺术》 杂志主编,撰写了很多关于亚州等地的当代艺术评论。他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并曾任芝加哥艺术杂志《芝加哥评论》和《对话:艺术杂志》总编。理查德对中国艺术的研究长达十年之久。他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对1976年以来中国艺术的研究,由著名出版社Prestel Publishing于2008年秋天出版发行。


 ... ... 

艾敬给她的展览起名“我爱:艾敬”而不是简单的“爱”,并非偶然。 艺术家要的是爱的行动。对艾敬来说,爱是一种努力,是一系列善意的行为, 不只是一个人遭遇的被动状态。它需要意志和行动,是人的行为,就像她妈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给她织了无数的帽子、围巾、手套、裙子、毛衣。 玻璃纤维做成的女性雕塑所纪念的正是她勤奋无私的母亲,其献身精神可以与希腊神话中忠实的珀涅罗珀媲美。

 ... ...

 




  • 作家单元




陈冠中 ,香港著名作家、文化媒体人。在上海出生,香港长大,现居北京。 第一份正职工作是《The Star》记者。1976 年陈冠中联同丘世文、邓小宇及胡君毅创办生活潮流月刊《号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穿梭于内地、台湾及香港之间,从事媒体、文化和娱乐产业经营。曾在90年代中期任《读书》海外出版。他是香港“城市生活文化评论”的先行者。曾出版《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半唐番城市笔记》《香港未完成的实验》《波西密亚中国》《香港三部曲》等。 


... ...

我对民谣式作曲作词歌手有个人偏爱,第一次听到《我的1997》样带就很兴奋,那里面有艾敬的个人成长史,也是共和国昨日的故事,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歌词是这样开始的:

“我的音乐老师是我的爸爸,二十年来他一直呆在国家工厂。妈妈以前是唱评剧的,她总抱怨没赶上好的时光。少年时我曾因唱歌得过奖状啊,我那两个妹妹也想和我一样。我十七岁那年离开了家乡沈阳,因为感觉那里没有我的梦想。我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北京城,还进了著名的王昆领导下的东方,其实我最怀念艺校的那段时光,可是我的老师们并不这么想。凭着一副能唱歌的喉咙啊,生活过得不是那么紧张。我从北京唱到了上海滩,也从上海唱到曾经向往的南方......” 

... ...




曹景行 ,著名媒体人、时事评论家。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9年移居香港, 在中文《亚洲周刊》历任撰述员、编辑、资深编辑、副总编辑,兼任香港《明报》主笔。1996年转入香港“传讯电视”,任“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 1998年进入香港凤凰卫视,任主持人、记者和评论员,在台湾新闻和新闻评论等领域作了开创性的探索。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兼评论部总监等职。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和访问学者。 


... ...

没想到, 离开大陆才几年,那里就出了艾敬这样的新人,能用清新的民谣风格唱出自己, 随性随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羁绊。这也让我察觉到,中国真的进入了新的变革时代。那是1992年。后来,我又从香港电视里看到她的MTV《艳粉街的故事》。艾敬说过,她就是当年的“超女”,只是在我看来,她和她那一代中国歌星,远比后来的“超女”更加超前。

但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采访艾敬时,我已不知道应该如何介绍她的身份。她继续写歌、唱歌,同时也写作、画画,似乎还投入更多的热情。她的行事风格,很像她歌曲那样随性随意,她的文字和画作也是如此。也许, 艺术的表达本来就应该如此。

... ...




龙安志 Raglan Brown,美国纽约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31年的律师、作家。曾将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与中国联系在一起,为了认识中国而留下来,因为在中国创业而富有,因为融入中国而触摸到了中国心灵。先后出版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作品,如《中国人的世纪》《朱镕基传》《中国第一》等一系列著作,为对外介绍中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他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中国的西藏,并出版了《寻找香格里拉》《香巴拉》等游记作品。 


... ...

1981年我就到中国来了,在我知道的中国流行音乐或叫做音乐界中,艾敬是最为前卫的一个。她懂得任何艺术形式都只是工具,但里面所含的其实是哲学,如何使用工具都只是一种方法,问题是方法不是一切,思想才是核心。

艾敬的轨迹是从老家沈阳到了北京,然后到了广州,跟着又先后到过日本、美国、英国生活和工作,开放、转型中的中国给艾敬以开放的眼光,并成功地自我转型。比如,当全世界许多国家,包括美国都到中国投资来了,艾敬却出去了,去了纽约。她就住在苏豪区,在苏豪沉下去。纽约苏豪是美国艺术家来纽约寻梦的落脚点,孕育了不少的艺术家,在那里,艺术家们留下来许多艺术馆、画廊,因此,要真正认真地认识苏豪、了解苏豪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必须在这里沉下去。艾敬那首《Made in China》是一首了不起的歌, 正是在这个阶段创作的,这里面有她特别的人生体验,你也能感觉到这首歌背后的含蕴。不久,艾敬再一次来到纽约,来到苏豪,但这次她却架起了画架,静心地学画、绘画。经过她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今天的成就。如果你细心观察,她的画作不会出现那些重复自己或是为了迎合一般外国人对中国心态的创作, 和她的音乐一样,她总是那么独特。

 艾敬可能在中国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

... ...




列孚,香港资深传媒人、影评人。被已故的香港殿堂级导演李翰祥先生封为 “香港第一影评家”,被已故的内地殿堂级导演谢晋称为“电影的中国通”。曾创办《中外影画》《大影画》杂志。广州《现代人报》董事总经理、香港《明报月刊》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广东大地电影院线创办人之一。参与多个电影奖项的评审工作,并积极推动香港电影和华语电影发展。现为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客座讲师、广州电影学院(筹)执行长。 


... ...

到了新世纪,那时我正长驻北京。某次偶尔到访她家,发现屋子里摆满了她的油画习作;再有一次,在东三环某饭店偶遇她与一群画家在一起晚餐, 其中有张晓刚等人,她热情向我作逐一介绍......原来她有意转型为美术家是真的和具坚定意志的!以我对美术的肤浅认识,艾敬的画作无论在构图、色彩和主调表达上均有其独特意味,就像她的歌那样尽管离不开民谣的调性, 但却不会让人觉得在重复而总会令人惊喜。

闯入色彩的世界便是另一番境界,当艾静蜕变成为艾敬时,这本身就有着非同寻常的变奏了。 

... ...




程昕明,资深媒体人。1999 年大学毕业,为了自己的音乐理想,扛着一把吉他, 带着行李只身来到北京。在北京这座他心中的理想主义城市,打拼多年,历任《演艺圈》《明日风尚》及搜狐娱乐等媒体主编。其间与朋友一起成立了童伙工作室,以富有童心和趣味的原创漫画装点理想之城。现为赤子天下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未来媒体中心副主任。 


... ...

常常觉得这个女人骨子里有一种蛮强,她认定的东西便要去追,艺术也 好情感也罢。就这么打打杀杀地过来,少不了伤痛,却也有研悲情为金粉的 智慧与才情,最终幻化成一个个光彩照人的艺术作品。硬币的另一面,是她 一如作品里的细腻感性,一句久违之后的真诚问候,一包精心挑选的上好咖啡, 总传递出变幻世界里不变的人情冷暖。 

... ...





  • 音乐人单元

 


 

金兆钧,音乐评论家、文化策划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编辑部常务副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1986 年后开始致力于音乐美学和流行音乐、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至今发表各类论文、评论、专栏文章约300万字,著有《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历任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文化部全国声乐比赛、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赛事的评委。 


... ...

我喜欢艾敬的歌,是因为她总能在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捕捉到时 代的变化,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不一样的表达。她从来没有停留在一个地方, 而是这个时代的践行者。她一直没有告诉我她在作画,创作当代艺术,直到 这次她告诉我说她要开一个个人综合艺术展。 

... ...

 


 

梁和平,著名音乐家。前中央乐团独唱、独奏家小组成员,担任键盘演奏及作曲、编曲工作。一个秉承独立思考和艺术良知的音乐人。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的无论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还是爵士音乐、先锋自由音乐,都留下了 他的足迹。曾策划、组织并监制了“崔健为亚运会集资义演”等多项活动。 2010年,梁和平与德国大提琴演奏家Frank Wolff在德国法兰克福成功举办了“法兰克福邂逅北京”二人的音乐即兴对话。2012年6月遭遇严重车祸,正以坚忍意志康复中。

 

... ... 

面对艾敬,你不能简单地去说她是一个歌手,或者画家,不如把她称为 一个鲜活而自由的人来得准确。艾敬艺术之路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人人都 能有一个开放的、自然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那么未来将是一个非常之 灿烂的世界。 

... ...




三宝,著名音乐家。出生于音乐世家的他被业界称为“音乐鬼才”,少年成名。1986 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以古典音乐入行,后成为流行歌曲创作的中间力量,并热心从事纯音乐及影视音乐、广 告音乐的创作,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多次在国内外交响乐队的演出活动中担任指挥。作品呈多元化、色彩化和旋律性特征。 为艾敬第一张专辑写歌《长夜不停的电话》,为艾敬最近一首歌《爱人》做制作人,一起走过音乐的童年与壮年。 


... ...

多年来,艾敬和我一样,都没有放弃最初的梦想和坚持。虽然近年来她 没有在音乐上继续推出更多脍炙人口、人人传唱的作品,但是她一直在坚持 着做音乐。我觉得很好,因为她有一种信念。音乐对于艾敬来讲是一种生活, 她不需要拿音乐来作为一个让自己再次红遍大江南北的手段,做音乐完全是 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自己抒发情感的一部分,她不会想着太多其他的东西。 一切都很纯粹。现在纯粹的东西越来越少,但她一直以比较缓慢节奏的感觉 去生活,去对待绘画、对待音乐,我觉得挺难得。 

... ...

 


 

张有待,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电台、现场双料DJ,致力于摇滚乐、爵士乐、 电子乐的传播。职业音乐推广人,是“中国第一个在电台播放摇滚乐的,第一个做爵士乐的,第一个放布鲁斯的,第一个放电子乐的 DJ”,被认为是“影响了一代人”的 DJ。90年代多次组织摇滚乐队演出。曾参与美国格莱美颁奖礼、荷兰北海爵士音乐节、苏黎士电子音乐节等现场转播。2003年,策划首支世界顶级乐队山羊皮SUEDE在中国的演出。 


... ...

艾敬像一杯水,永远在流动,永远没有固定的形状,倒在什么样的杯子 里就是什么形状,而且透明,透过她,能看见周围的事物。

 

在美国,我们有一次开车去拉斯维加斯,路特别长,在沙漠中间有一条道, 一群朋友一边聊天一边听着歌,艾敬专注地开着车。突然有人问艾敬开到多 少码了,怎么把所有车都超过去了,我们才注意到旁边的车嗖嗖地被我们超 过了。因为在沙漠里没有参照物,不知道开得到底有多快。艾敬就说,我的 车没多快呀,就开到 180 吧。旁边那人说,艾老师您这是英里不是公里!您 那已经是 double 了!这一说把她吓坏了,赶紧靠边换人开车。艾敬就是一 个不断有新的想法,不断在往前走的人,永远是往高看、往高走,而且是往 新的领域走。 

... ...

 


 

甘鹏,知名记者。从2003至今担任《上海电视周刊》音乐主笔;在多家媒体开有“星潮鹏掰”专栏;常任东方卫视、星尚频道、动感101、 东广新闻台等电视台电台客座嘉宾。读者和观众喜欢他智慧、有思想的讲述方式。从中学时代就是艾敬的歌迷,工作后采访艾敬,直接感受艾敬工作和生活中的魅力,是关注艾敬并和艾敬互动比较密切的媒体人。 


... ...

想必每个人成为如今生活里的某种状态、某个样子,都是年少时候 受过某人某事的某种影响。那么这种影响,艾敬对我,有。 

... ...